自然•自由•自省——我的教学风格
自1982年9月开始登上教坛,我已从教30多年,逐渐形成个人教学风格,即自然、自由、自省。
自然——遵循文本阅读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,不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的观赏性、表演性,以一种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方式循循善诱,由浅入深、由表及里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领悟文本,从而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。
自由——课堂中贯彻民主和师生平等意识,师生一起提出、分析和解决问题,学生自由发表看法,真正参与到意义建构的过程中。
自省——及时反思教学中的失误或不完善之处,向同行学习,向书本学习,向学生学习,使之形成一种习惯。
概括起来就是:在自省基础上追求一种“行云流水”式的自然境界,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师生真诚交流、自由质疑、自主探究,在潜移默化中师生共同提高。
——王耀平
一、岁月:教学风格的炼炉
1、都昌一中时期:积累
初登讲台,我像一位学徒,认真揣摩教参,认真钻研课文,认真写教案,认真向老教师请教,但很少去真正深入思考教学,只是按部就班完成各项常规工作。课堂里,我是一位表演者,学生是观众。后来连续多年任教高三年级,为应试而进行的训练和复习,更不需要教学艺术了。
我参与了由几位读书爱好者组织的“鄱阳湖读书会”。读书会每周一次活动,主要交流阅读心得和专题讲座,时常争得面红耳赤,人人慷慨激昂,颇有几分“指点江山,激扬文字”的激情。读书会持续了一年多时间,后因为内部分歧中止了。我便和几位朋友另外搞了个读书小组,周末定期介绍书籍,交流心得。这种活动持续了约5年。那几年,我阅读了当时所能找到的最杰出的人文著作。
那时我还有一个作家梦,教学之余从事创作,不久就有文字见诸报刊杂志。1995年10月,我同时发表了两篇小说:上海《萌芽》发表了《你对我微笑》,江苏《雨花》发表了《客车上》。后一篇还被该杂志推荐参评第一届全国“鲁迅文学奖”。
2、九江一中时期:反思
1999年我调往九江市一中。起初我企图维持原先的工作方式,很快发现这是不现实的。学生都是来自全九江市包括十个县的尖子生,对老师更为挑剔,要被他们接纳并非易事。而此前连续多年的高三毕业班教学,已经让我几乎不大适应教其他年级了,各项专业能力都面临严峻考验,我甚至听到来自同行质疑的声音。
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,思考如何教学,琢磨每一个教学环节,重视与学生的课堂交流。在所教的实验班里,我贯彻一种“大语文”意识,比如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名著,写读书笔记;讲《变色龙》,要学生编成话剧表演;讲报纸制作,就带学生参观报社,展示学生编报成果等等。1998年,我的公开课《荔枝蜜》获得同事们的一致好评,一位同事评价我的课自然流畅,如“行云流水”。
不过,我这一阶段的所谓探索一开始就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,缺乏清晰的思路,更谈不上理论支撑。我研究名家教案,吸引我的是那些手段和细节,而不是背后的理念。当我的教学有点长进,我研究的兴趣很快消退了。
3、桂城中学时期:成型
1999年我调往南海桂城中学。头三年我完成了一个高中阶段循环教学,我第一次完整体验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。同时,我还作为主要成员,参与了国家级课题“高中语文网上阅读与写作”试验。我从零开始学习电脑操作,研究现代教学理论,思考如何将实验设想运用到教学实践中,最终形成了“高中语文网上阅读与写作”的课堂结构模式。这一成果引起省内外关注。
参与这项实验的真正收获,是我开始真正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思考师生关系。试验结束后,我继续坚持反思之途,既反思自身,又反思整个语文教学界。我广泛阅读中外教育家们的理论,研究中外名师的成长经验。2001年,我参加了在华东师大举办的佛山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,接触到不少新理念、新手段,获益匪浅。
我将一些想法付诸日常教学。我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,以开放的姿态面向学生,以师生对话、生生对话、合作探讨的方式走进语文,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、课外名著研读、学生互评作文等活动,开展有效课堂研究,主要是课堂提问的研究。不断进行体会、反思和总结,以论文和教育随笔的形式呈现出来。2007年,我的教育随笔集《守望者手记》由作家出版社出版,得到许多教育名家的高度肯定。
二、思想:教学风格的灵魂
1、教学是一种对话,一种交流,是师生之间、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。课堂不只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场所,而是师生思维碰撞,共同领悟并形成结论的园地。我追求一种真实自然的师生双向交流过程,向往一个民主开放的课堂。
2、语文的“有效教学”至少包含两层意义:一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有效的或高效的,二是这种教学行为和内容是有意义的。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不仅高耗(时间)低能(效果),而且许多行为毫无意义,因为它没有帮助学生养成真正的语文素养。
3、评价一堂语文课的优劣,很重要的一条,就是看这堂课有没有“语文味”。它包括对文本的解读,师生间或学生间的思维和情感的碰撞交流等。这最终取决于教师身上的“语文味”。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,应该是一位有“语文味”的教师。他不仅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,还应该富于文采,有激情,有思想,有包容。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还应该是一个有儒雅气质的人,只有这样,才能引导学生品味中国文化的优雅之美。
4、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,离不开阅读和写作。阅读让教师经常补充新鲜血液,起到“保鲜”的作用,而写作是一名教师锤炼文采、培植激情、打磨思想的最有效方式。很难想象,一名没有任何写作经历、对文字没有多少感觉的人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,如何指导学生写作。许多教师也清楚要“紧扣文本”教学,可就是无法做到,恐怕这就是原因之一。在将思维和实践转换成文字的过程中,一些思考更深入了,一些细节更清晰了,一些记忆更牢固了,一些情感更刻骨铭心了。这是一个“保温”的过程——将思想保温,将激情保温,将专业素养保温。对一名坚守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而言,这种保温显得尤为必要。
王耀平,男,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中学,广东省特级教师,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。
本文已收录于闫德明主编《如何形成教学风格——名师典型案例的多维解读》(高中卷),中国轻工业出版社,2013年2月出版,第13-26。原文约1万字,本文有删减和编辑。
编辑:国典教育
- END -
版权说明:
图片来自 Pexels 网络
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;
如需转载,请联系后台授权。
点击“在看”与更多人分享您的观点
右上角分享朋友圈也是另一种赞赏